
近日,第十二届深圳文学季启动。深圳文学季与深圳读书月叠加,让深圳成为一座文艺与书香漫溢的城市。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王国猛在第十二届深圳文学季开幕式上表示,文学是城市的文明底色与精神根基,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盒马配资,深圳不仅在经济社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样通过文学艺术持续积累精神财富。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有责任在文化建设上作出示范,深圳文学季正是为城市精神财富添砖加瓦的重要实践。今年的深圳文学季在规格、规模、内容及参与度上均创下新高,为本地文学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交流平台,通过思想碰撞与互相学习,共同提升创作水平。
深圳特区45年,是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奇迹,也是文化生产与城市文学的全新探索与实践。深圳文学从一开始就具备拓荒的精神与面貌,是从生活沃土上生长出来的文本蔓延与精神造像。而近年来出现的“深圳文学+” 现象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是新时代文学打破边界,IP化,乃至产业化的新路径,更是城市文化在全新的科技时代的话语再造。深圳文学的多方位突破,展现出一场别开生面的 “文学 +” 产业试验,如同一艘充满现代性的文学之舟驶向全新的航道。
我们看到“文学 + 游戏”,让文字在虚拟世界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充满互动性与参与性;“文学 + 影视盒马配资、戏剧、动漫”,通过不同的载体,文学的外延得以无限扩展,文学形象更为生动与鲜活,文学在新技术的媒介与平台中,走向更广阔的受众群体;“文学 + 科技”,让故事插上科幻的翅膀,或更为硬核,或借助前沿技术,打破文学创作与传播的边界;“文学 + 设计”,让文学作品在视觉呈现上别具一格;“文学 + 产业”,更是将文学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创造出不可计量的边际效应与巨大的价值。这场 “文学 +” 产业试验,不仅为深圳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中国文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它让我们看到,文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可以与其他领域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文学 + 游戏, 以互动性和沉浸感拓宽文学叙事
2025年10月4日至6日,深圳原创首部跨界融合新粤剧《决战之燎原》在深圳保利剧院连演多场。这出新粤剧是文学与游戏跨界合作的一次成功尝试。该剧将传统粤剧与网游《剑网 3》相结合,以 “新古典武侠美学” 为基调,通过服化道、舞美、武打、音乐音效等方面的创新突破,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全新的视听体验。游戏元素加传统戏曲文化符号,让这部新粤剧,拥有全新的吸引力,在演出现场,笔者看到,众多年轻观众对这部戏喜爱有加,他们装扮而来,COSPLAY戏中人物,从文学的内核里跳跃出来,演绎出一场“文学x戏曲x二次元”的观赏及参与体验。
《决战之燎原》依托网游《剑网 3》“安史之乱” 的世界观背景,讲述了天策府统领李承恩率军抗敌、坚守家国大义的故事。主线情节彰显家国情怀,副线细腻勾勒人物情感,“长枪永守大唐魂” 的忠义宣言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在服装设计上,该剧以中国传统 “写意、夸张、象征” 美学为核心,将游戏角色在戏曲舞台上完美呈现。一级舞美设计师李彦带领团队,将游戏中的金属挂件化为精致的刺绣图案,把硬朗的皮革材质改为飘逸的丝绸缎面,同时注重服饰与动作的适配性。戏中,天策府统领李承恩的盔甲,在用料和制作工艺上力求高度还原游戏造型,同时大幅减轻重量以便于穿着,最大程度保障演员表演的灵活性。头饰设计在保留游戏角色神韵的基础上,融入粤剧造型的审美特点,实现了虚拟角色与舞台形象的巧妙转换。
《决战之燎原》的成功,不仅为粤剧的传承与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也为文学与游戏的跨界合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它让人们看到,传统文学艺术与现代游戏产业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
在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下,游戏已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娱乐消遣,它正逐渐成为一种承载文学叙事的新载体,以其独特的互动性和沉浸感,为玩家带来全新的文学体验。在深圳这片充满创新活力的土地上,“文学 + 游戏” 的融合实践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展现出无限的潜力与魅力。另一个公众熟悉的“文学 + 游戏”的成功案例是游戏《黑神话:悟空》这部肇始于深圳横空出世般出现在世人眼前的动作角色扮演游戏,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剧”之一的《西游记》,2024年8月20日首发时曾轰动业界,引发广泛的国际关注与探讨。它融汇了神话、文学、游戏、电影、网络、文旅等形式、内容与媒介,成为2024年最为重要的文化出圈现象之一。它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西游记》故事与现代游戏技术相结合,通过精美的画面、精彩的剧情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游戏中对中国传统建筑、服饰、音乐、武术等元素的巧妙运用,让国外玩家对中国文化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了解。许多国外玩家在玩过《黑神话:悟空》后,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主动了解《西游记》等相关文学作品,甚至学习中文,进一步深入探索中国文化的奥秘。生产这款游戏的企业就初创于深圳,它们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打造出这一现象级的产品,被学者形容为“国产游戏的新高度,文化输出的新途径”,是提升文化自信的典型案例。
随着 “文学 + 游戏” 的发展,文学与游戏的跨界合作日益频繁,形成了多种创新的联动模式。这种联动不仅为文学作品和游戏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读者和玩家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除了粤剧与游戏的跨界合作,游戏对中国神话故事的再创作,文学与游戏的联动还体现在其他方面。比如,一些游戏公司会与知名作家合作,邀请他们为游戏创作剧情或小说。这些作家凭借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想象力,为游戏注入了独特的文学魅力。同时,游戏的成功也会带动原著的关注度,实现文学与游戏的双赢。此外,还有一些游戏会根据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将经典的文学故事以游戏的形式呈现给玩家,让玩家在游戏中体验文学的魅力。这种跨界合作的模式,不仅丰富了游戏的内容和文化内涵,也为文学作品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新的渠道。
文学 + 影视,集群显影与典型样本
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是 “文学 + 产业” 的重要体现。在深圳,四十多年来,深圳文学与城市共同成长,涌现出一批深刻观照现实生活、集中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学精品,这些作品成为影视剧改编的富矿,催生了一批优秀的影视作品。
在上世纪80年代,由深圳电影制片厂出品,张良执导,王静珠与张良编剧的故事片《少年犯》曾轰动一时,该片获1985年电影百花奖。电影剧本《少年犯》的创作灵感,来自王静珠的采访与深入生活,“她说服丈夫张良与自己合作,两人用近半年时间走访了广东、北京、辽宁、山东、上海等地的少年犯管教所和监狱、劳改场所搜集素材,与少年犯、管教干部交朋友。”最终创作了这部感人至深的作品。
上世纪90年代,深圳本土作家郁秀创作的《花季雨季》,成为从深圳发展的青春文学标志,这部畅销全国的校园文学作品1997 年改编成同名电影上映。影片聚焦深圳经济特区的中学生,展现他们在新潮思想与传统文化碰撞下的成长烦恼、家庭关系和理想追求,大部分场景在深圳实景拍摄,如地王大厦、国贸大厦等,是展示上世纪 90 年代深圳城市风貌的珍贵记录。《花季・雨季》作为深圳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以其青春励志的故事和对青少年成长的真实描绘,深受读者喜爱。这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热烈反响。影视作品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精彩的表演,将《花季・雨季》中的故事和人物更加直观地呈现给观众,进一步扩大了作品的影响力,也让更多人了解到深圳这座城市的活力与魅力。
在深圳,作家缪永是较早的“触电者”,她1994年来深圳,1995年以中篇处女作《驶出欲望街》一炮而红。同年将其改编成20集电视连续剧《欲望大街》,由辽宁电视传播艺术中心制作。1997年,她出版长篇小说《我的生活与你无关》,这部小说1999年改编成20集电视连续剧《这里没有冬季》,由郭宝昌导演。2000年创作20集电视连续剧《爱情风暴》,由鸿基影视公司制作。2003年成立深圳金喜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担任《律政佳人》系列编剧及导演,该系列创下多项收视纪录并远销海外。
进入新世纪,更多与深圳相关的文学作品转化为影视作品,其中较为典型的有知名作家陆天明创作的长篇小说《命运》,此作是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应邀创作,该书以深圳改革开放为背景,以深圳特区的艰辛开创为主线,深入探讨了中国乃至深圳的命运变迁以及改革者与普通人的命运交织。该小说2008年10月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后由作者本人编剧为同名剧集——一部30集的言情、都市、剧情类电视剧,于2010年在内地首播,当时还被中宣部列为2008年重点关注剧集。
2005年,深圳作家郭建勋创作了长篇小说《天堂凹》,2008年该小说由珠海出版社首版(2013年由花城出版社再版),同时小说的电影改编版权被中影集团看中,该小说讲述了不同身份的打工者,在深圳的奋斗故事,以近乎白描与纪录的方式,真实反映了打工群体30年的生存状态。小说之后由安在军导演,姚晨、吴军、颜丹晨、高虎等影星主演,中影集团出品,2009年4月,同名电影《天堂凹》在大银幕上放映。
2018年,深圳知名网络作家慕容雪村小说《天堂向左,深圳向右》改编成电视剧《相爱十年》(又名《天堂向左》),小说写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深圳,几位大学生来到深圳创业,在几年的时间里成为了亿万富翁,之后又失去财富的故事。电视剧由刘惠宁导演,影星邓超、董洁主演(这部小说还曾改编成话剧在上海连演40多场)。记者与慕容雪村在深圳有过一面之缘,但他后来离开了深圳,其代表作除了《天堂向左,深圳往右》,还有小说《原谅我红尘颠倒》、《伊甸樱桃》,以及非虚构作品《中国少了一味药》。同年,深圳作家钟二毛自编自导的电影处女作《死鬼的微笑》,斩获第60届美国罗切斯特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小成本电影奖”,《死鬼的微笑》改编自钟二毛收录于《旧天堂》的同名短篇故事。
深圳网络作家红娘子(姚笛),其网络文学创作上千万字,与起点、17K、爱奇艺文学、阿里文学、咪咕阅读、晋江、汤圆小说、七猫小说都有合作。她曾多次参与电影电视剧本创作,由其编剧、中韩联合投拍的电影《怨灵》于2014年在中韩同步上映;2018年作品《道师爷》改编成网络电影,在爱奇艺独家上映,上线二十八天,票房一千六百万;2022年《道师爷2》网络票房八百四十万。据其简介显示,她的婚恋作品《女人三十也好嫁》《假装夫妻》《家有四孩》影视版权也已售出。
深圳40多年的文学实践,作家的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的举不胜举。较有代表性的还有作家吴君,她的小说频频被改编成电影,成为文学与影视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现象。如2008年上映的《亲爱的深圳》,改编自吴君的同名小说《亲爱的深圳》;2016年贺岁档电影《非同小可》改编自吴君的中篇小说《深圳西北角》;2025年5月,由中国视协指导,中国视协编剧专业委员会主办,广东省视协承办的“从万福到同乐——文学的影视化之路”审读会在北京举行。此次有针对性的审读会,对吴君的两部长篇小说《万福》《同乐街》,如何变成影视爆品,展开了热烈的探讨。《万福》与《同乐街》都是写的深圳,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中,刻画家庭与城市空间的双重变迁,吴君通过一系列作品,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别具一格的深圳画卷,为当代文坛贡献了极具独特性的深圳故事,也展现了她独特的文学辨识度。这些精彩的故事转化成影视作品已是箭在弦上。
今年,有关深圳作家作品的“影视化”消息纷至沓来,有令人应接不暇之感——
2025 年 3 月,改编自深圳作家金牙太太的同名小说《女神蒙上眼》在深圳宝安开机盒马配资,该剧是一部都市律政题材剧,由湖南卫视、芒果 TV 出品,讲述了 “常胜女律” 唐盈盈与顶头上司康俊在一桩桩案件中过招,厘清中国式 “人情与法理” 难题,并收获自身成长的故事。
2025年5月,首部以“志愿者之城”为主题的电影《深圳爱上你》上映,该片根据深圳义工作家袁子弹在深圳的成长经历为主线,讲述了几对青年男女在深圳追梦的奋斗历程。
2025年9月,深圳作家南翔的中篇小说《老药工和他的女儿》入选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产业单元 “迁徙计划・从文学到影视” 入围推荐作品。该作品素材源自南翔在创作非虚构著作《手上春秋 —— 中国手艺人》时的采风积累,将古老的中药炮制工艺与深圳的高科技发展相碰撞,展现了两代人观念的碰撞、利益的纠葛和情感的矛盾。南翔在接受深圳媒体采访时表示,文学作品尤其是长、中、短篇小说作品是影视改编的沃土,影视人应在成熟的、优秀的文学文本中发掘素材。
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不仅为影视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资源,也为文学作品的传播和推广开辟了新的渠道。深圳作家作品的影视化呈现不是单一的个案,而是文学+生产的集群显影与典型样本,正在迈向规模化、精品化、现象性的商业路径,也正在成为深圳文化生产的重要一极。
文学 + 科技, AI进化与舞台想象
在深圳文学的 “文学 +” 产业试验中,“文学 + 科技” 无疑是最具时代特色和发展潜力的方向之一。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文学创作与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变革,让文字如同插上了数字的翅膀,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在传统观念中,文学创作是作家灵感与才华的独特展现,是一场孤独而深刻的心灵之旅。然而,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一局面正在悄然改变。AI 正逐渐成为作家创作过程中的得力助手,为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灵感。
青年作家时潇含在谈及创作时,特别提到了大数据选题和 AI 参与创作构思的重要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数据就像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藏,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作家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社会热点、读者兴趣点以及文化潮流的走向,从而使选题更贴近时代脉搏,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例如,通过分析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网络搜索趋势以及读者在文学平台上的阅读偏好等数据,作家可以发现那些具有潜在创作价值的题材,为创作提供方向。
深圳原创的中国首部人工智能题材当代舞剧《深 AI 你》等多部优秀文艺作品,使得科幻成为深圳文化的新亮点。一批科幻感的城市视觉大片在深圳的展露,折射出深圳在科学精神引导下的世界襟怀和未来的远大抱负。如近年来在国际上广为传播的深圳城市形象宣传片三部曲——《敢为人先》《敢闯敢试》《埋头苦干》。
深圳在科幻电影领域的表现同样令人瞩目。由吴炫辉执导,古天乐、刘青云等主演的科幻电影《明日战记》正式上映,该片是首部由深圳影视机构领衔出品的国产科幻电影。电影使用了超过 1700 个特效镜头,占据全片百分之九十,超出以往亚洲电影所做的数量。另一部由深圳本地创作团队负责的科幻电影《追光》也在制作中,深圳科幻作家王诺诺的小说《地球无应答》也正在筹备改编中。此外,2023 年最热门电影之一的《流浪地球 2》,有多家深圳企业参与制作。
从科幻小说到科幻舞台剧、科幻电影,深圳文学的科幻路径越走越开阔。深圳作家在科幻小说领域大放异彩。“90 后” 作家海漄凭小说《时空画师》获得 “雨果奖”,成为中国第三位获得雨果奖的科幻作家。海漄本职在金融机构工作,业务繁忙仍坚持每天给阅读和写作留出时间。近年来,深圳与科幻的关联越来越紧密,科技从业者多,推动了科技创新与科幻创想,如科技公司不断出现的科幻新锐作家谭钢等。深圳入选中国十大科幻城市,反映出深圳具备良好的文化创意生态基础、深厚的科幻文化底蕴和较高水平的科幻认知水平。
深圳在科幻舞台剧方面也展现出独特魅力。2019年深圳作家庞贝出版小说《独角兽》,作家彭学明评价这部小说“是贴近祖国的胸口,站在时代前沿,扎进生活的深处,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为背景,以人工智能为内涵,创作出一部重要的作品。”之后该小说被改编为同名舞台剧《独角兽》,该剧以其独特的结构形式、文学质感和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深度思考,引发人们的关注和思索,充分展示深圳原创科幻戏剧的实力和魅力。该剧曾荣获第 27 届 BeSeTo(中韩日)戏剧节优秀展演剧目奖和第 15 届广东省艺术节大型舞台艺术作品奖,并作为开幕首推作品亮相第六届棱镜戏剧节。
2025年10月10日,深圳原创科幻哲理剧《量子幽灵》在南方科技大学首演,此剧由尹迪、陈跃红和吴岩三位教授担任编剧,为“深圳原创科幻三部曲”的第二部。是量子力学诞生100周年,也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南方科技大学建校15周年。该系列首部作品《云身》剧本发表在《人民文学》,并获得2024年人民文学奖(特殊文体奖),《云身》已在大湾区上演11场,成为深圳科幻舞台剧的现象级产品。《量子幽灵》首轮演出三场,在深圳亦引发了关于未来人工智能和量子技术的热烈探讨。
文学 + 产业,文学与实体经济的和谐共舞
在深圳文学的 “文学 +” 产业试验中,“文学 + 产业” 是一条将文学与实体经济紧密相连的重要路径。它通过文学的力量,为产业发展注入文化内涵,提升品牌价值,同时也为文学的传播与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它同样还体现在众多的文学向产业延伸的实践中,如“文学 + 动漫”“ 文学 +设计”等等。
当文学与动漫相遇,就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二次元世界的大门,在这个充满奇幻与想象的世界里,文学的故事以生动鲜活的动漫形象展现出来,引发了无数观众的情感共鸣。深圳,作为中国动漫产业的重要基地,在 “文学 + 动漫” 的融合发展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深圳动漫产业的发展历程中,文学 IP 的动漫化改编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以动漫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其中,《小绿和小蓝》从漫画到动画的联动堪称成功典范。《小绿和小蓝》最初是作者笛子 Ocarina 发布在微博上的小条漫,以其独特的火柴人画风和深刻有趣的故事内容吸引了众多粉丝。2015 年在腾讯动漫平台上线连载后,人气更是居高不下,收藏人数超过 27 万,评分高达 9.8 分。其首部单行本预售成绩斐然,在各大销售平台表现出色。
深圳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中国第一个、全球第六个 “设计之都”,以其浓郁的创新氛围、超前的发展理念和蓬勃的设计产业而闻名。深圳设计可谓融入了城市各行业的肌理中,设计与文学的融合,最典型的案例便是书籍设计、海报、各类包装设计及城市空间设计等。
书籍作为文学的载体,其装帧设计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包装,更是对文学作品内涵的一种视觉诠释。在深圳,众多优秀的书籍装帧设计案例,展现了设计美学与文学魅力的完美融合。最典型的案例从每年深圳读书月上的书籍设计展上便可领略。而作为城市空间设计其文学性表达的空间,新近开业的“湾区之眼”便是最好的例证,“湾区之眼”有一部开放、包容,充分展现城市阅读空间与自然之美的大书,正在为深圳的“文学+ 产业”代言。
综观以上案例,可以发现深圳的 “文学 +” 产业试验,就是一场充满创新与活力的文化探索之旅。其主题高度聚焦,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城市变迁、移民体验、创新创业等核心深圳叙事展开;其形式灵活多元,不追求一步到位的“大片”改编,而是广泛渗透到纪录片、广播剧、话剧、公共艺术、文化展览等更灵活、更贴近市民的领域;其内核亦深具强烈的现实关怀,跨界作品始终带着深圳文学特有的现实底色,与这座城市的人和他们当下的生活产生着最直接的对话。这些实践或许在规模和声量上不及经典IP的宏大改编,但它们正如深圳文学的毛细血管,深入到了城市文化的末梢,以其真实、鲜活和敏锐,为这座城市的宏大叙事提供了最坚实、最动人的注脚。这正是深圳“文学+”产业试验最可贵、最富生命力的所在。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谢湘南盒马配资
胜亿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